即時文化

從前由於工作關係,積聚了很多菲林年代的攝影器材,我嘗試把它們運用於數碼攝影流程中。在數碼化全自動的年代,「翻俺」這些攝影器材,結果是失卻自動功能,需要人手操作。

攝影數碼化後,工作流程進入即時化:即影、即看、即時改進,即時完成,即時交貨。即時化的最大問題是缺乏一個思考緩衝期,腦袋要轉得快,但作品乃非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。宏觀的看法是因為我們進入一個「即時性」的年代,每天都要立刻應對不停發生的事情,快思慢想完全失衡,漸漸地我們接收海量資訊,沒有經過思考便積累成自己的知識。只可快思,不容慢想。

電腦軟件製造商為了迎合市場需求,不停推出及更新大量撳掣便可的自動化效果,攝影創作變成了即食式快餐,在設定的餐牌內選擇食物。按鈕一:使人像照年輕十年、按鈕二是年輕20年、按鈕三是年輕30年、如此類推,推波助瀾,加速即時文化的形成。

最近有一逆潮流,菲林攝影受小眾愛好。我雖然義無反顧的不走回頭路,但深信初學攝影,先從菲林攝影入手是一個好方向,因為菲林攝影每一個程序,都提供一個緩衝期去思考:影甚麼(the what)、為[講]什麼 (the why),怎樣做 (the how)。

2018/2022